「The purest form of war is one on one.」
先說明,這是一部歐洲片,所以探討的是歐洲在90年代的種族屠殺問題,也讓其他不屬於東歐世界的國家們了解到這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希特勒在種族屠殺,事實上種族屠殺這種事情在歐洲很常見,更遑論因種族而起的諸多爭端。
電影相關介紹
導演 Mark Steven Johnson
馬克史蒂芬強森生於1964年明尼蘇達州,是美國頗有名氣的導演和編劇,畢業於位在長灘的加州大學。
他最出名的就是兩部漫威漫畫的改編電影,一是由小班主演的《夜魔俠》(Daredevil),同樣是蒙起半張臉的腳色,這次小編要挑戰的是最新版的蝙蝠俠,因為他下巴有裂開所以我覺得超適合的;二是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惡靈戰警》(Ghost Rider)第一集,雖然第二集拍很爛但第一集還滿好看的。於是會突然發現兩個演員的下巴都有裂開顆顆。這兩部同時也都是由他自編自導的作品,將漫威的作品改成劇本並不難,因為漫畫這東西本來就是具有「分鏡」元素的,難就難在於怎麼讓真人去詮釋並且別全部COPY,《夜魔俠》有點跌跤,《惡靈戰警》及格。此外,本來漫威的另一部漫畫改編《幻影殺手》(Elektra)的劇本也是要由他來寫,可是他只寫完腳色設定就不寫了,所以最後他只變成監製而沒有將劇本完成,但也好,因為躲過一次被罵的機會,那部的結果超慘。
他早期是以編劇起步,最早的喜劇系列電影《見色忘友》(Grumpy Old Men)的成績相當亮眼,是90年代少有的後青春期喜劇電影,不過續集《Grumpier Old Men》台灣沒進,有點可惜。
他作為導演的推薦作品還是有,例如《一路上有你》(Simon Birch)就是不錯看的劇情電影。
編劇 Evan Daugherty
生於1980年,紐約人,畢業於紐約大學。
伊凡道爾提是個資歷很淺的編劇家,他目前只寫過兩部作品,除了本片以外,就是去年的《公主與狩獵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
《公主與狩獵者》的來由說來有趣,一開始只是因為在就讀於紐約大學時他的教授給予他的一項作業:「選部經典童話故事並給它一個新的翻轉。」然後他就寫出了由童話故事「白雪公主」改編的《公主與狩獵者》,之後才賣給環球交給他們的專業編劇家改寫成適合拍成電影的形式。
本片《復仇人獵人》原本是他在2008年時寫的一部劇本叫做「Shrapnel」,指得是榴霰(ㄒㄧㄢˋ)彈或者是霰彈槍的子彈碎片,剛好就和本片的主題契合:「戰爭遺留下來的復仇人們。」之後才被製作群改以「狩獵季節Killing Season」的元素拍成電影。
目前他有兩部劇本正在拍攝中,兩部都確定會在明年上映,一是動作愛情片(不是愛情動作片)《Divergent》,另一部則是新版忍者龜《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演員
Robert De Niro
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機會介紹到這位資深老演員,因為他老年之後開始轉往配角之路,很少有由他主演的片子能夠引起話題,其實這次的《復仇人獵人》因為在美國的票房很糟,所以本來台灣片商也打算放棄的。
勞勃狄尼洛生於1943年二戰時期的紐約,他出生時本來的名字叫做勞勃安東尼尼洛二世,是一名藝二代,父母親都是演員。出道於1965年當年作品中文早已不可考,而他真正打響名聲的契機則是在《戰鼓輕敲》(Bang the Drum Slowly),這部聽起來像是爵士樂的電影其實是以棒球為主題,之後又在同年和馬丁史考西斯的《殘酷大街》(Mean Streets)中確定了他多方位演藝的才華,因此在影界中站穩了腳步,更也因此訂下了和大導演馬丁史考西斯的宿命因緣。
(陶比麥奎爾?)
1974年時因《教父2》的最佳男配角拿下人生第一座奧斯卡獎盃,之後又在1976年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8年《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聲勢水漲船高之下終於讓他在1980年的拳擊電影《蠻牛》拿下了最佳男主角獎。
他在90年代後欲轉往幕後,不只設立了個人專屬的電影公司「Tribeca Film Center」並拍出了由他主演的人生第一部導演出道作《四海情深》(A Bronx Tale),故事以他自己的一生傳記為主,評價爆表各方傳來好評;2006年以中情局的歷史為主題導演了驚悚片《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The Good Shepherd),漂亮的劇本和保持優良的導演品質讓各界開始期待起勞勃狄尼洛導演的第三部作品。
推薦作品有《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門當父不對》(Meet the Parents)、《賭國風雲》(Casino)。
John Travolta
約翰屈伏塔生於1954年的紐澤西,在某種層面上來看他也是一個不老妖精,除了身材稍微胖了一點以外根本沒什麼變化,全名是約翰喬瑟夫屈伏塔,稱號是80年代最性感男星。
屈伏塔的第一次作品是地方獨立小成本作品《Who'll Save the Plowboy?》,不知他母親是否因此看出他的才能,在之後便讓他小時候就入學戲劇學校,在那個學校裡可以學到演戲、唱歌、舞蹈等等的技巧,而屈伏塔很有野心的將三種技能都當成專攻科目來學習,他日後更成為了一名當地頗有名氣的喜劇音樂劇的演員。
他十六歲時休學並前往紐約,開始出演電視台的夏季輪演劇目和廣告,之後又轉往好萊塢,擔任了幾部影集系列作的小角色,之後又因為一部50年代開始的音樂電視節目《Grease》將他帶回紐約。這部《Grease》給了他人生的大轉機,讓他第一次站上了百老匯的舞台上,那年他十八歲,更因此成為了當時百老回固定演出節目的成員之一。但幾個月後他又再度想挑戰好萊塢,在那段時間他過得很不順利,自許多電影的選角會裡落選,可是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時另一次的轉機來了,也就是ABC電視台的喜劇影集《Welcome Back, Kotter》,這部影集讓屈伏塔真正獲得了全國性的名氣,也讓他步上了影星之路。
1977年,《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果真燃起一片熱潮,最性感男星的位子就這麼坐上去下不來了。
可是90年初期他再度遇上了小小的亂流,身材走樣且開始步入中年的他片約逐漸減少,正當他在影界掙扎的時候,人生的第三次轉機來臨,也就是1994年昆丁塔倫提諾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讓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推薦作品有《變臉》、化身小狗狗的《雷霆戰狗》(Bolt)。
無雷影評
這部由比利時所主導的作品究竟想講些什麼?或許看完電影的人有點不太懂,全都是因為題材不只和他的主題「塞爾維亞與波士尼亞的種族屠殺」事件八竿子打不著,更是在自己的主打歌「叢林單挑」落了馬。
先從電影的拍攝技術方面說起。
首先以兩個人的叢林單挑來講,我們最先會想到的舊片肯定是裘德洛主演的《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最為有名了,兩名二戰時期的不敗狙擊者最終的單挑不只難男人們看的熱血沸騰,當中的內容層面更是讓所有年齡層和性別的觀眾看的好評連連,當中尤其是以狙擊者雙方對決的緊張和「劍拔奴張」、「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緊湊感為最大看點,精采多樣的狙擊手特技和思維從頭到尾不冷場。
本來以為能夠在本片中看見約翰屈伏塔與勞勃狄尼洛以這樣的高張力劇情在叢林中對決,卻沒想到不只打法很陽春,當中極度想塑造的「接二連三逆轉劇」流於窠臼,沒有創意的反轉劇情早就讓觀眾摸清。
即便暴力和血腥在某些橋段展現出會讓人彎曲腳趾不敢看下去的逼真寫實,但劇情一再的重複並且「再造」他片的元素,當然會讓觀眾在半途時就疲憊不堪。
那麼這部電影究竟講的是什麼?還記得在聊編劇伊凡道爾提的時候說到的原劇名嗎?「Shrapnel」霰彈槍的碎片,意旨當年戰爭留下來的舊傷和殘骸持續在身體裡隱隱抽痛,改變了你的人生與你的未來。
於是中文片名的翻譯難得一見地救了整部片的精華,不得不說電影的新劇名「Killing Season」即便將兩人叢林單挑的戲碼靈魂帶了出來,卻毀了原本編劇伊凡想探討的「戰爭後續效應」,而中文片名「復仇人獵人」正是一語中的,帶出了戰後效應的掙扎。
一個是因波士尼亞在歷史上的仇恨而加入屠殺軍的塞爾維亞人,另一個是北約盟國介入戰爭時被種種慘不忍睹的街景摧殘心靈的美國大兵,這一段復仇的目的是什麼?「I'm just shooting shit.」只是想亂射一通而已,殺你?那是其次。他們是真的想復仇嗎?或許對他們來說,復仇是一種形式,如同對神懺悔一般的形式,就算你對著毫無反應的十字架說:我有罪,也不代表神就真的原諒了你的罪。那是一樣的。
於是他們拖了好久都沒有解決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對方逆轉,搞到最後,是敵是友成為了其次,將兩人魂牽夢縈了好幾十年的過去終於在一次次的新傷口中隨著黑血流出。
於是不難看見這部電影打算以「最理想的戰爭」去表示出反戰的思想。
「The purest form of war is one on one.」
單挑才是王道,大規模戰爭所帶來的波及和傷害是殘忍且是在歷史上種上的腫瘤,總有一天癌細胞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這場最理想的戰爭不管是誰死了都不會有好結局,仇恨沒有結束,也沒有人的陰影就此消除,只會更在心底徘徊不去而已。
一場最理想的戰爭反襯出真正戰爭的醜態,那是累贅不被需要於這世界上,且對世人毫無幫助的事。
但這場最純潔的戰爭不同,就如同狩獵時一樣:「尊敬你的獵物,並且保護你的獵物,然後熱愛生命,給予致命的一擊。」
這才叫戰爭。
也是真正解決事情之道。
總結,即便背後意義很創新,卻詮釋得不夠好且基本的娛樂效果不太及格,不是很推。
互相壓制來壓制去,所以最後會是誰贏咧?顆顆。
放上配樂曲。
Ben Sollee - Letting go
Johnny Cash - Don't Take Guns to Town
(圖片取自電影官網、IMDb和開眼電影)
延伸閱讀
《詭屋 The Cabin in the Woods》(2012)|美
《白宮末日 White House Down》(2013)|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