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慾謀》剛上映,在去看之前想先朝聖一下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所謂復仇三部曲正是《復仇》、《原罪犯》、《選擇之親切金子》三部,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原罪犯》了,就連Running Man都拿來當過遊戲題材。而今天要介紹的正是2002年的《復仇》。
導演朴贊郁是享譽國際的大導演,有點類似法國盧貝松一樣,連好萊塢都想簽他過去拍片。在復仇三部曲之前,有《JSA共同警戒區》這部很不錯的片子,之後在《慾謀》推出之前有四年的時間都在短片界裡打滾,等了這麼久終於看他重新推出大螢幕作品,而且還是英語作品,想必讓不少影迷們分外興奮。
男主角有我很欣賞的韓國大叔宋康昊,《殺人回憶》實在是讓我一推再推推了再推,另外《JSA共同警戒區》也是他主演的。他本身是舞台劇演員出身,堪稱為南韓影帝,各大獎項幾乎也都收集完全了,就連第一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男主角也是他。在第三部《選擇之親切金子》我們還會再看到他。
另一名男主角是申河均,他很常跟著宋康昊出現,有點像是吳孟達和周星馳一樣。這一部《復仇》和下一部的《原罪犯》都有他,就連第三部《選擇之親切金子》也有客串。另外作品有《JSA共同警戒區》、《高地戰》等片,此外也有客串近期在台灣剛下檔的《神偷大劫案》。
雖說這部電影的編劇並不只是朴贊郁一人完成,但也相去不遠,將「復仇」在這部電影裡下了一個非常棒的註解,每一個角色就像是一條線,彼此之間交錯在一起後互相干擾,最後打了結成了混亂的線球,唯一能夠解開的方式便是一刀將之剪開。
電影在前三十分鐘非常的沉悶,為了鋪梗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在過程中可能會讓不少觀眾覺得無聊。可是再事件發生後,一段湊巧卻又必然的意外使得所有人再也無法置身事外,復仇的心態蔓延,復仇者決心反擊。
在電影之中每個人都是復仇者,A迫害B使其陷入窘境做出不得已的事情進而危害到C,而C也因此陷入相同的泥沼進而影響到D,最後每個人再也受不了決定復仇,於是反向輪迴,在這之中理應毫無干係的BD或是AC再度牽扯在一起,於是又是另一起復仇。
朴贊郁嚴格來說可以被稱作是分鏡型導演,每當看他作品時都會覺得台詞極少,取代台詞進行故事推演得則會是細膩的分鏡切割,在其中畫面的構圖和運鏡手法屢屢有衝突性的美觀發想,讓人在不知不覺受震撼心靈。就像在《JSA共同警戒區》時一樣,李英愛飾演的調查員如同虛設,目的只是在帶出說故事者,過程中利用不斷切割的分鏡以及跳耀的時間讓觀眾漸漸了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其中想像力便會成為導演的最佳戰友,在觀眾腦海裏衍生出絕佳的電影效果。
於是這部片也相同,只是稍微不同的是,觀眾所不知道的並非是「過去」,而是「未來」。在經歷前三十分鐘的沉悶鋪梗後,終於每個角色開始動作,每個人的選擇都牽引著另一個人的選擇,在這一連串的交互作用下復仇是唯一的坐大者,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操縱了所有人的心靈。
過程裡復仇者們似乎是迷惘,卻又堅定。他們迷惘究竟對方是否真為自己的復仇對象,但他們堅定相信自己非殺不可。
故事來到中段後屢屢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突破,又或者該說,故事的走向就如同觀眾們心中一直擔憂的最壞打算一樣演進。朴贊郁最擅長的分鏡和構圖在每一個復仇段落裡皆是一發煙火,如同《慾謀》一片對朴贊郁的形容:暴力美學的駕馭者。卻也別忘了電影推演劇情的方式並非建立在台詞上,於是使用圖畫表象的手法便成了觀眾了解劇情的重大素材,在這部分又像諾蘭一樣細膩卻不艱澀,讓人一看既懂,讓人以想像力了解劇情。
又不得不誇獎演員們的實力,能夠百分百將朴贊郁的想法重現在大螢幕上,能夠讓他想拍的電影被觀眾們所接受,宋康昊申河均是一大功臣,裴斗娜的尖叫也是一絕,都是台灣影業工作者們能夠學習的。
復仇最後的盡頭會是哪裡?當身陷復仇泥沼之中的人,是否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法律會如此遏止復仇的可能性的原因,也是廢死人士對於死刑唾棄的最大原因,因為復仇並非正義,只是一種洩憤手段而已。
「我知道你是好人,但我非殺你不可。」
究竟自己的復仇對象是做出惡事的人,還是逼迫做出惡事的人做出惡事的人,還是逼迫他人去逼迫做惡事的人做出此一惡事的人,邪惡必有其源頭,復仇卻無源可循,一連串的復仇者們的作為下,最後得到的什麼也不是,唯有擴大的傷害和接二連三逝去的生命而已。
劇情的尾巴反而是故事的高潮,最終復仇報應在復仇者們身上,自身的復仇也成了他人復仇的起頭,除非生命絕了,否則不會有終點。
總結,對於「復仇」二字的註解令人佩服,分鏡的切割和構圖的衝突美感取代了台詞的必要性,雖然開頭有些沉悶,但只要撐過去便會覺得非常值得,大力推荐!
《德州電鋸殺人狂 3D Texas Chainsaw 3D》(2013)|美
《決殺令 Django Unchained》(2012)|美
《終極警探3 Die Hard:With A Vengeance》(1995)|美
《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 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2007)|美|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