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2015)|愛爾蘭|英|希|法|荷|美
"He didn't burst into tears and he didn't think that the first thing most people do when they realise someone doesn't love them anymore is cry."
無雷影評
恭喜各位,今年能夠讓人皺著眉頭看到最後的非恐怖電影出現了,不管你是看不懂也好、覺得荒謬也好、深有同感也好、甚至根本想殺了導演也好,總之這部電影就是拍來拿獎的,拍來讓人討論的,而且拍來讓小清新們說嘴用的。
《單身動物園》的劇情設定非常吸引人,單身者有罪,單身超過45天就會變成一隻動物,但你可以選擇變成什麼動物。
很吸引人是吧,光是看預告片柯林法洛像個中年危機的大叔被帶往相親飯店努力擺脫即將被變成動物的命運,我想一堆女子都會在心中吶喊「那個啤酒肚我可以」、「科林叔叔我來拯救」之類的,然而看著看著就會覺得這電影,是想讓人心底發寒幾次才甘願。
究竟好不好看?這點先擺在一旁別去提,你知道的這種片在大庭廣眾下說難看肯定會引來一陣白眼,畢竟自由心證居多,人生經歷影響觀影迴響更多,比較想討論的是,電影的看點究竟在哪?
《單身動物園》和《雙面危敵》(Enemy)若要扯在一起比較可能會有點說不太過去,又或者該說,其實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模式。你可能以為《雙面危敵》也是以觀眾自由心證居多,但實則不然,其實導演單純藏了一把名為『蜘蛛』的鑰匙,只要找到那把鑰匙大門便會為你敞開,每件事都會有個解答和明確的寓意。然而《單身動物園》真要說的話,比較像是莎翁的『仲夏夜之夢』般暗行諷刺,只不過建立在伍迪艾倫《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Kairo)式的半奇幻世界,將概念化為事實,同時又忽略細節來建立空虛,空虛可以形成寂寞與恐懼,好使《單身動物園》塞入令人坐立難安的黑色幽默。
喔說到『仲夏夜之夢』,或許你可以稍稍了解為什麼電影開頭那女人的行為了吧,畢竟片頭五分鐘的獵驢行動根本和全片毫無關聯。
然而不論電影原名『龍蝦 The Lobster』,或是中文譯名『單身動物園』,其實都只建立在電影初期的設定罷了,到了後期,努力在這個半虛構世界諷刺社會的導演最終也注定要脫離自己的主題,單身什麼鬼就算了,會變成動物這回事也就算了,總之,他就是想發發牢騷抱怨一下這個對任何形式的伴侶關係不友善的世界。
單身有罪當然是最先被拿出來探討的重點,接著去死去死團的出現也是極其荒謬,在眾多荒謬的社會狀態層出不窮下,當然也如導演在訪談時所說,他就是想好好諷刺一下這個社會體制,對於孓然一生的人,社會體制不友善,而對於尋得伴侶的閃光人類,則又有孤獨者們的仇視心態,又藉著被強制化為動物的機制,來訴苦野性慾望和人腦哲思間的選擇題,人類總是選擇即便身為動物也可以做到卻不好好珍惜自身優勢的錯誤連環答。
最有趣的是,他真的很愛擺一些動物在背景裡暗喻著某些含義,例如象徵男性魅力的孔雀、熱情如火的紅鶴、絕對不應該出現的駱駝等等,總是靜悄悄的在演員背後走著,散發著無法忽視的存在感。
然而電影絕對需要忽視的細節包羅萬象,而這些導演也在訪談中透露過其實他們全都知道,例如人們絕對會想對那社會體制產生反抗心理,又或是男性天生的體力優勢可能造成原設的故事背景崩解,但就是想用空虛來體現單純,用奴性體現潛移默化的風俗,喔然後還用雙性戀來偷偷酸了一下政府層出不窮的配套缺失。如果電影中的故事夠蠢,那因戀愛而深陷苦海的蠢驢們,難道不覺得自己愚蠢?
不,怎麼會愚蠢。你看駱駝都懂得在雨林中散步,孔雀都知道收起羽毛讓雌性威風,人類這些行為又怎算得上愚蠢。
寂寞的概念太過張狂,電影反而像在瞎晃。上題:單身萬歲;下題:放閃無罪。
飯店經理:你已經想好假如沒有成功要變成什麼動物了嗎?
大衛:是的。一隻龍蝦。
飯店經理:為什麼是龍蝦?
大衛:因為龍蝦活超過一百歲,而且血是藍色的很有貴族的味道,牠們終其一生都能保有性能力。再說我很喜歡海洋。
Hotel Manager: Now have you thought of what animal you'd like to be if you end up alone?
David: Yes. A lobster.
Hotel Manager: Why a lobster?
David: Because lobsters live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are blue-blooded like aristocrats, and stay fertile all their lives. I also like the sea very much.
6/10
劇名乾脆翻成:如果大家都不懂得聊天
由壕g的黑白共單元貼上了 2016年3月10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