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歡呼一下今天中華隊在世界經棒賽預賽裡二連勝!
這部片是有關1988年智利從獨裁政體走向民主化的過程,全片以寫實風格拍攝,是可以讓人學習南美智利歷史的電影。
首先先來介紹有關智利的一些小知識。
智利位於南美洲,北靠祕魯東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並與阿根廷、巴西兩國並列為南美ABC強國。官方語言以及文字皆為西班牙語,國慶日為九月十八日,政治體制為共和制,家用電源之電壓為220V,要去旅行的遊客要注意變壓器的使用,貨幣單位是比索,在國際上通常被簡寫為CHL。為全世界最「長」的國家,乃因為安地斯山脈為其與其他國家的邊界線的關係。總人手一千七百萬人左右,比台灣還少。雖然領土為南美洲,但實際管轄領域涵蓋南極洲北方小塊部分。
放上地圖和國旗。
喔喔,看了國旗有沒有覺得很眼熟,沒錯,長得非常像美國德克薩斯州州旗。
在此放上德州州旗做個比較。
嗯會發現藍色部分不太一樣對吧!
介紹完智利,就要介紹一下有關這部電影作為劇本創作基石的歷史背景。
在美國CIA資金援助以及美國官方壓迫下,智利獨裁君主皮諾契終於決定推動智利第一次的人民公投,公投的決定議題為是否同意讓皮諾契繼續實行獨裁政府,分為Si(Yes)和No兩邊,而片中主角正是屬於No這一邊的廣告創意人。雖說美國好像很有正義感,但卻沒大家想想中的美好,因為皮諾契當初會發動軍事政變進一步轉為獨裁專制的幕後大推手,正好也是美國,只不過為了縮小共產黨勢力以對抗蘇維埃、古巴等國,才又逼不得已將還在搖擺不定的智利強迫轉型為美國「推崇」的民主政治。這裡又可以了解到,獨裁、共產、社會主義間其實是不一樣的體制。
在智利的這段歷史裡,皮諾契的獨裁專制和共產與社會主義完全扯不上關係,當時的狀況有點像是國民黨遷台後,蔣氏政權帶領台灣的黃金十年建設,所有方針由一人說了算,經濟雖然大幅度起飛,但人們毫無自由可言,且在這過程裡也發生過228等等令人難忘的悲劇,一直到解嚴台灣才真正邁入民主社會,雖然這段台灣歷史與智利有一些些不同,但可以做為相同的比喻,因為在皮諾契的帶領下,智利的經濟有大幅度成長,卻也因為高壓統治而造成不少悲劇發生。
在電影裡,屬於No一方的主角們被反對方批評為共產主義者,而Yes方,才真正的民主化,這點會讓觀眾搞不清楚是什麼情況,事實上,主角們被稱為共產主義的原因在於被曲解成消滅私有產權,而Yes方則為開明專制化。這就是電影裡會出現雙方皆主張自由民主卻有這麼大的衝突的原因。
接下來聊聊這部電影。
我覺得不好看,從電影層面來說,娛樂效果極差,導演極度追求電影中的寫實程度,所以從頭到尾使用類紀錄片的手法拍攝,不只如此,就連畫質以及音效也可以老舊化,讓人有種正在看80、90年代錄影帶的錯覺,這樣的手法很有趣,卻讓觀眾看得很辛苦,畢竟這種話直就是因為不夠好才會被淘汰掉,所以整片使用這種手法反而造成了反效果。再加上電影娛樂效果近乎於零,零配樂、零特效、零包裝,使它成為一部讓觀眾花錢進電影院打呵欠的電影。也就是說,這部片有點像是搭順風車的電影,藉著智利的歷史,開出電影的高評價獎項。
雖說如此,電影故事卻以很特別的角度切入,從來沒有一種歷史故事是以廣告人的身分去當作主視點,這正是這一部片的最佳特色。其原因當然也在於史實裡公投的競選過程,大量使用的廣告競選的時間規定,在一個月內雙方皆有每晚15分鐘的廣告時間,這對於智利來說是一大突破,因為獨裁專制下的國家必須接受思想審查,所有的創意、藝術、想法與論點都會被國家做篩選,如此具備創造力的廣告時間絕對是一大進步。而電影就圍繞在雙方的廣告大戰上,也讓主角成為亂世的英雄,展露頭角。
在廣告大戰的過程中,導演帶出兩方在創造宣傳手法得過程裡「討論」的狀況,而這些狀況也帶出專制和民主的特色。專制快速簡單,事情喬得快,卻缺乏創造力與新意;民主混亂麻煩,人多嘴雜,卻創造出極富生命力與色彩的廣告。這也帶出傳播學(廣告學)裡在選戰之中的學問:如何用短暫的廣告時間吸引「中間選民」的注意力。所謂中間選民,正式不打算投票OR不知道該投給哪邊的選民,這些人也是決定選戰勝負走向的要素。理所當然,Yes方以皮諾契大領智利的經濟起飛為主打,No方會以皮諾契的暴政與專制為主打,但這些都絕對不足以打動中間選民的心,因為既然稱為中間選民,就代表長時間以來他們並不為所動,皮諾契的優缺點並不重要,他們無動於衷的狀況決不會因為多廣告十五分鐘能夠解決,這也是主角看到的關鍵點,一個富有色彩、創意並讓人目不轉睛的廣告的重要性。
總結,以一部電影來說我不推薦各位花錢進電影院看。但這部電影所具備的學術研究價值以及歷史意義則不得不被認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