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瓦城.jpeg

《再見瓦城》(2016)|緬甸|台灣

 

 

 

 

 

  「一路順風,別再回來了。」

 

無雷影評

  「瓦城」,國際原稱為「曼德勒」,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笈牙王朝」的皇都,是緬甸第二大城市。在歷史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南明永曆帝逃亡至此獲得緬甸王莽達收留。因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原址在其附近,故旅緬華僑習慣稱呼曼德勒為瓦城,又因為為緬甸華人的聚集地,故又常稱為華城,(不是《殺人回憶》的那個華城)。而瓦城是每個緬甸人在離開到國外打工後,回家鄉時必定經過的大城市,所以英文名“通往瓦城的路The Road to Mandalay”並不是在致敬1926年電影《曼德勒之路》,而是指在外地成功並以官方正規方式回國返家的意思,再見不是離別的再見,而是再見一次的再見。

再見瓦城(1).jpg

  開天窗說亮話,《再見瓦城》是不賴,但的確不到得獎的程度,金馬獎給他的待遇是非常公正且有見地的。

  若要用一句話形容《再見瓦城》,比較適合以單點式電影來稱呼它,不是去餐廳吃飯時單點的那個單點,而是一部電影須顧及的點線面之中,《再見瓦城》幾乎只顧及到“點”層級的功夫。

  首先,將觀點擺在整部電影上,全片看下來可以將重點“完全”擺在女主吳可熙身上,在完全令人出戲的緬泰華人與雲南地區的臨演們之中,若不是吳可熙,這部電影乏善可陳,根本就是一群學生找來義氣出演的素人們拍成的外籍勞工艱辛血淚事件。然而就是因為吳可熙適任的聚焦者角色,讓電影成為了《再見瓦城》,在沒有因果明確的故事線,也沒有環環相扣又精心後製的大風格面,我們跟著吳可熙一同汗流浹背,也一同刻苦銘心。

再見瓦城(2).jpg

  再把觀點放在各個元素上,除了演員吳可熙外當然就只有導演趙德胤與男主柯震東可以聊。關於趙德胤,實在很希望他可以換個題材拍拍看,一直以來他所處理的就是異鄉人(緬甸為主)、毒品和貧賤,很耳熟嗎?他剛好就有一部電影叫做《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或許那是他一直想傳達的價值觀與社會現實,那是他身為電影人的使命感,又或是想藉由自己的作品改變世界的其中一個手段,但,我們又怎能否認麥可貝的《絕地戰警》沒有類似的作用?說穿了,《再見瓦城》是趙德胤信手捻來且又得心應手的「舒適圈」題材,只不過是他拍來寫去大同小異的又一仿作罷了。

  仿作一詞的確是過了些,畢竟趙德胤的畫面語言總有著一針見血的銳利,同時他也能繞往另一個方向,讓殘忍的事實轉以不同形象的角度呈現。對,你知道我說的是什麼,就是那隻“蜥蜴”,那隻跳下床後根本嚇到我起雞皮疙瘩的蜥蜴,就是趙德胤在這部單點式電影中的華麗一“點”。

再見瓦城(3).jpg

  再說到柯震東,我們說好不談大麻的,但導演不只刪了在國際影展時成為關鍵的自慰戲碼,還讓觀眾重溫他吸毒的黑歷史。趙德胤依舊一根腳趾沾了毒品議題,若是一般藝人或是經紀人在那樣的黑歷史後,絕對會盡全力避免相關題材,但片中柯震東是那麽地輕描淡寫且包容面對,就可惜台灣上映的版本少了自慰,讓這角色的“愛不釋手”少了那麼一點強烈。

  縱然如此,全片最高潮的戲碼交由他操刀完成,恐怕將會是柯震東的演藝生涯中,永遠也說不盡道不完的生涯代表幕吧。

再見瓦城(4).jpg

  是說泰國人真的因為潑水節潑到就算騎車下雨也懶得穿雨衣嗎?

  還有,如果你覺得片中拍攝的地區怎那麼落後,不用急著鄙視,先看看台灣吧。暫不提對於外籍勞工的吸血政策(各位可以關注洪慈庸對於外籍勞工的政見),看看那就算有斗大的禁菸標誌也大剌剌吸菸,走在路上邊走邊吸菸,隨地亂吸菸吸完菸再把煙蒂丟路邊,邊騎車還是硬要吸煙然後煙蒂瘋狂噴到後方騎士雙眼,就已經在窮了還是堅持要買包菸的台灣人。片中趙德胤用了超級無敵大量的抽菸鏡頭,幾乎三分之二片長都是各種抽,五零年代民智還未開化的美國都沒這麼慘。甘地曾說過一句話:「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從如何照顧動物看出。」而我壕g則這麼認為:「一個國家的落後程度,從吸菸者有多自大看出。」

再見瓦城(5).jpg

  後面離題了,稍微給個總結拉回電影。電影的風格宛如泥沼中爬行的折翼鳥,弄濕了翅膀黏著了細爪,一點一滴地向前爬,盼望能有一日爬出拉住牠的沼澤。某些鳥在沼澤中找到了些食物;而某些鳥則非沼澤外的樹果不吃。若當這樣的兩隻鳥攜手共進,是否能在有朝一日必翼雙飛,抑或是化為梁祝碑上的雙蝶。

  雖然這部嚴格來說不是台灣國片電影(即便大家都說是,但我看完後真的覺得不是),但作為不少台灣資助背景的電影來說,其實是值得我們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作品。

G 拷貝.png 7/10

The Road to Mandalay (2016) on IMDb

arrow
arrow

    壕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