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ger Things.jpg

《怪奇物語 Stranger Things》(2016)|美

 

 

 

 

 

  “朋友不說謊。”

  “Friends don't lie.”

無雷觀後感

  應該是好幾個禮拜前?看完兩集後,《怪奇物語》就一直被我擱在一旁沒看,畢竟他不是每週連載型,不會固定某個時間撥出而我只需要跟著看就好,於是乎我就想著日後再看日後再看,擺到了《盧克凱奇》上架前一週。

  殷殷盼盼著《盧克凱奇》的上架,我就大概逛著Netflix的網頁發呆好幾次,最終抓了幾部看到一半還沒看完的,《怪奇物語》就是其中一部。

  結果沒想到第三集的「顛倒世界」設定一出我就再也停不下來,就這麼三天非常順暢地一路飆到劇終,和前兩集模糊不清看不到重點與新意的沉悶完全不同。然後我就在心中下了個重要的決定,以後再也不要每集寫一次心得了,一來是真的很浪費時間,二來是我一點也不想停下來寫殺小心得,只想一路往結局狂飆。(我正在節省吃食《盧克凱奇》)。

  我想,看過《怪奇物語》的人超過九成都會覺得精采,嗯應該的,但我認為重點不應該擺在他對八零年代科幻片的敬意與再還原,這種穿梭陰陽兩界(我們暫且認定「顛倒世界」為陰界)的隔絕與懸疑,真的不是靠著仿效過去老祖先的作品就能玩得出色,說穿了,杜夫兄弟棒呆了,劇組的小鬼頭也太出色了!

Stranger Things(15).jpg

  全劇略約可分為三條敘事線,而這三條敘事線則站在各個年齡層的不同思想角度切入:成人、青年、小孩。

  成年的部分提供了懸疑的觀點力度,以警方的追查從「理性」與「現實」的角度看待整個事件發生的「不可置信」;然而又相反的,更以一名母親比起所有現實與理性角度的考量,將心思完全專注在愛子存活的任何可能性,呈現出與現實衝突格格不入的孤立感,卻也是三條敘事線中,最讓人感到緊張的一條。

Stranger Things(16).jpg

  至於青年,則很有青年該有的樣子,充滿著形形色色的煩惱,在描述校園人際關係的同時,也同時描繪他們正處在脫離兒童奇幻的思想年代,一步一步邁入大人們的社會模樣,努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處事態度。有校園小霸王、有傻女孩也有跟著複雜家庭吃苦耐勞的孤僻孩子,這三種不同個體各自以三種不同的顏色慢慢靠近事件的中心,提供了觀眾們一個“帶入自己”的背景空間。畢竟單親媽媽和離婚警長,真的特殊地讓人很難有同理感。

Stranger Things(17).jpg

  想當然爾地,兒童的敘事線為全片的基礎和骨架,他們接觸了所有可以接觸的可能性,也是所謂「八零年代復古風」的關鍵人物,更是提供兩種幻想題材中和的催化劑,讓在奇幻與科幻間擺盪不定的觀眾,可以藉著他們無拘束的想像力,與自有形狀的簡易理解能力,快速瞭解劇情推進的關鍵要素,最經典的便在他們的自然科學老師,每每在為小鬼頭解釋科學現象時,真的是簡單又易懂讓人點頭如搗蒜,那個「跳蚤與特技表演」的解說,就是明顯的證明。

  而且別忘了,片中受此科學影響最深的,非小鬼頭之一的「11」莫屬。

Stranger Things(18).jpg

  《怪奇物語》的確對八零年代科幻作品有滿滿的敬意與再現,但那真的不是重點,即便你對科幻影史不熟悉,又或者該說假設你是個科幻影史門外漢,那恭喜你,這部影集會大大震撼你的經驗。

  唯一可惜的是,原本應該衝上雲霄的收尾劇情,似乎為了早預先安排的第二季計畫而有所削弱,在還有諸多謎團未解開,甚至還有諸多關鍵事件沒有解釋的狀況下,劇情在結尾時突轉成溫馨大團圓,或許可以讓觀眾對第二集有滿滿的期待(尤其是收尾的那一吐),但⋯總有少了什麼般的遺憾。

Stranger Things(19).jpg

  (兩三事部分請切換頁數)

 8/10

Stranger Things (2016– ) on IMDb

 

經典集結趴踢Time(

  ◊《肌膚之侵》(2013)

  在「11」開啟能力進入到意識型態探訪監視目標時,會進入到這個全黑的房間之中,這個房間空無一物,沒有色彩也沒有光源,但卻可以清楚地看到空間中移動的生物(所以物體本身還是有光線反射),而腳底下似乎是淺薄的水面,會清楚反射人物的倒影。

  這個部分非常雷同於三年前史嘉蕾喬韓森的電影《肌膚之侵》。

Stranger Things(1).jpg

  ◊《沈默之丘》(2006)

  改編自經典電玩的《沈默之丘》,最大的賣點便在於「裏世界」的設定,飄散著灰燼和死氣沈沈的世界,與《怪奇物語》中的「顛倒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Stranger Things(7).jpeg

  ◊《雙峰》(1990-1991)

  一個深山小鎮中有個能夠通往異世界的通道,是的《雙峰》的原始故事設定與《怪奇物語》無比相似。但最有趣的是《怪奇物語》的Logo設計師艾德班蓋特(Ed Benguiat),也是《雙峰》的Logo設計師。(1992年有衍生電影《雙峰:與火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前一陣子以流出大衛芬奇有意再開《雙峰》影集的續集影集,卻傳出勞資合約喬不攏,資方籌不出大衛芬奇認為應得的薪水,導致大衛芬奇退出的消息。然而根據官方所說,影集將會延至2017年撥出,至於大人的金錢問題,還有待新消息流出。(#大衛芬奇)

Stranger Things(8).jpg

  ◊《阿基拉》(1988)

  圍繞著「11」發生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超級多對八零年代的致敬,以下會介紹更多,但最主要也最像甚至讓人越看越毛骨悚然的,絕對非大友克洋的《阿基拉》莫屬,從逃離實驗室並與警衛對抗、駕車逃命、手腕上的編號等等,「11」身上有滿滿的編號「28」影子。

Started watching Stranger Things and noticed some similarities...

  ◊《伴我同行》(1986)

  當麥克等一行人出發前往尋找威爾時,讓不少觀眾聯想起史蒂芬金1986年的改編電影《伴我同行》。在這部電影中,四個小男孩無意間聽說失蹤許久的鎮上小孩其實是被火車撞死,平時對生活感到不滿的他們便藉此機會相約離家出走,踏上循著鐵路尋找屍體的旅途,盼望能藉著找到屍體的下落,成為鎮上的英雄。與影集相同的,他們一路上也討論著著急英雄漫畫,也有諸多爭吵,最終還是會和好。(#史蒂芬金)

Stranger Things(11).jpg

  ◊《七寶奇謀》(1985)

  不只是外型,這幾個角色幾乎整個角色設定都與《七寶奇謀》非常相似。

Stranger Things(6).jpg  

  ◊《半夜鬼上床》(1984)

  讓我掐指一算,我想杜夫兄弟應該差不多是當年被佛萊迪嚇到晚上睡不著的世代之一。同時,兩部最終都以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擊敗「怪物」(引誘、陷阱、放火)。

Stranger Things(5).jpg

  ◊《勢如破竹》(1984)

  一個被迫鍛鍊念動力的少女,和一群穿著隔離裝與一個灰髮大叔追著她跑的故事,嗯,打勾。(#史蒂芬金)

Stranger Things(10).jpg

  ◊《E.T.外星人》(1982)

  《E.T.外星人》的敬意片段在全劇裡非常常見,根本可以說整部影集的孩子線故事都建立在《E.T.外星人》的風格上,例如一群小孩找到一個神秘生物的過程、和神秘生物偷偷生活沒半個人發現、騎腳踏車(雖然E.T.的腳踏車片段比較像極限運動)、神秘生物體驗人類生活像是看電視或看雜誌、幫神秘生物打扮、打扮完後又把他的假髮拔掉來一句「承認吧他就是不一樣」。

  在麥克替「11」打扮的片段,真的好可愛喔⋯。

Stranger Things(4).jpg

  還有像是,兒童取向的「我不想被抓,所以我就讓腳踏車飛上天」VS「我不想被抓,所以我把貨車弄翻天」。

Stranger Things.png

  但,各位,在討論這些情節之前,我們先聊聊這兩隻小鬼吧。嗯⋯嗯,這個達斯汀真是用途廣泛。(#史蒂芬史匹伯)

螢幕快照 2016-10-03 16.31.07.png

  ◊《變形博士》(1980)

  影集中霍金斯實驗室為了開發「11」的能力使用了諸多辦法,其中一個水槽並照著氧氣罩的實驗手法,開發了「11」以意識型態接近監視目標的能力。在這個部分可回溯至1980年的科幻電影《變形博士》,在片中也用同樣的方式開發大腦潛力。

Stranger Things(7).jpg

  ◊《鬼店》(1980)

  一個是媽咪來救你了(劈!),一個是爸比來殺你了(劈!)。(#史蒂芬金)

螢幕快照 2016-10-03 17.41.09.png

  ◊《異形》(1979)

  基本上,有黏黏的東西,裡面有個像胎盤的,包覆著一個好像奇怪東西的生物,還有脈搏跳動的,這種畫面都會被人聯想到1979年的《異形》,以當年有限的科技資源,營造出真實感十足的外星人嬰胎,算是《怪奇物語》以怪物為主題的聚集一個不可避的敬意吧。

Stranger Things(2).jpg

  另外,在霍金斯實驗室中,有一幕派遣了一個看就知道死不足惜的科學家進入「顛倒世界」的入口查探,他帶著顫抖晃動的手電筒,腰間繫上一條看就知道等等一定會斷掉完全沒辦法保護他安全的安全繩,非常類似於當年《異形》中到新星球探勘的那群探險家。

Stranger Things(3).jpg

  ◊《第三類接觸》(1977)

  影集中的母親為了與「顛倒世界」的兒子溝通,她利用了聖誕節的彩燈與威爾影響電力的能力,而開啟了八零年代母子間的Face Time功能。在《第三類接觸》中,外星人來到地球,使用了各式各樣的方式與地球人溝通,有著五彩繽紛的燈光和有趣的樂器聲響,而地球人破譯之後便與外星人來上一場饒富趣味的溝通。而在《第三類接觸》中,也有一名媽媽,為了與被帶到另一個空間的兒子對話,而發現了燈光的奧秘,然後這兩個作品裡的媽媽,都被當成了瘋子。(#史蒂芬史匹伯)

Stranger Things(9).jpg

  (幕前幕後兩三事請往下一頁)

幕前幕後兩三事

  一、

  一般不管影集或電影都會在錄製完成後,進行後製補充的步驟,這個在現代被延伸擴展成後製特效和虛擬動畫的使用。但以最原始的「後製程序」來說,主要是以修復錯誤、補充影音或剪接等等。

  而就在《怪奇物語》拍攝過程中,咱們的無牙弟達斯汀正處於快速變聲的階段,導致他在殺青之後的後製時期,沒辦法配合劇組的對話補錄,因為已經和他拍攝時的聲音相去甚遠。

Stranger Things(12).jpg

  二、

  片中大量的史蒂芬金元素其實還包含了劇名《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參考至小說《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杜夫兄弟會用上這麼多的史蒂芬金元素,當然是因為他們深受他的小說影響的關係,而就在確定製作《怪奇物語》以前,原本是預計由杜夫兄弟翻拍史蒂芬金經典小說《牠》(It),最終企劃案沒有通過,《牠》的拍攝全落入他人之手,他們才開始製作滿是史蒂芬金與史蒂芬匹伯的《怪奇物語》。值得注意的是,影集中飾演麥克的芬恩伍法德將會出演新版本的電影《牠》。

  三、

  飾演「11」的米莉芭比布朗,拍攝時剛好11歲。

Stranger Things(14).jpg

  四、

  第三集,哈波警長在圖書館調查布雷納博士的相關情報時,跑出了「MKUltra計畫」的字眼。這個關鍵詞是套用真實的計畫名稱,也偷偷解釋了布雷納博士整個實驗室的源頭,正是來自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人類思想控制計畫」。

  這項真實存在的計畫案於1975年時遭美國國會的丘奇委員會揭發,內容包含CIA違法對不知情的美國與加拿大公民進行非人道實驗等等,因而遭當時的總統福特下令清查。而劇中的布雷納博士,則完全套用相同的歷史故事為角色背景。

Stranger Things(13).jpg

  以上!

arrow
arrow

    壕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