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 Boy  

 

 

 

 

 

 

 

 

  「God doesn't give you more than you can handle.」

      

  最近看了好多仲丘案的新聞,同時間也想起以前也出現過許許多多令人義憤填膺的事件,於是心中某個光點又再度亮起:「他們的家人是怎麼想的?」所謂他們的家人,並不是仲丘的家人,而是那些被稱為魔頭、惡人、混蛋們的家人。只要有看警匪片一定都會常常聽到警察說這句話:「每個媽媽都會說自己的兒女是無辜的,永遠也不會相信自己的兒女殺了人。」每次聽到這句話,我總會反思,Why not?

 

 

電影相關介紹

 

導演 Shawn Ku(古蕭)

  導演是亞裔美國人,他的作品只有三部,但一部是短片、一部是電視特別劇,唯一的電影就只有本片《找回心方向》。

File:Shawn Ku.jpg

  古蕭原本是一名在美國工作的編舞家,同時間自己也常在百老匯上表演,也偶爾會在獨立製片電影當中出演。古蕭的親友曾是當年2007年發生的維吉尼亞州校園槍擊案的被害人之一,這起事件帶來的意外死訊曾經帶給他很大的衝擊,藉此也激發出他拍攝電影的靈感,但他認為,正當全社會的人都站在被害人和旁觀人的角度看事情時,有誰站在加害者家屬的立場看過事情?於是他是著將自己帶入,並想像那樣的家庭是否發生過怎樣的問題才會導致這樣的狀況。

  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人真事改編,只是古蕭對於那次的事件所做的一次腳色替換,是著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看事情。

 

演員

 

Michael Sheen

  有關他的介紹文我曾在《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中寫過,有興趣的人請切換電視頻道至:《請問總統先生 Frost/Nixon》(2008)|美|英|法 

  最新動態是,他將會和最近很紅的琳娜海蒂合演新的奇幻小說改編電影《瑪利亞蒙蒂與點石成金的寶盒》(Mariah Mundi and the Midas Box),預計會在今年年底上映。

 

Maria Bello

  瑪莉亞貝蘿1967年生於賓州,大畢業於維拉諾瓦大學政治學系。他在讀大學時滿懷著當律師的志向,但就在大四時他單純因為好玩就選修了一堂戲劇課,在那堂課上也只是因為好玩而跟同學演戲學學演技相關的訓練,結果他就這麼上癮了,放棄了原本嚮往的律師之路,轉而朝著女演員前進,很快的他在百老匯出演過幾支小劇場,漸漸累積名氣後也在影集中客串演出。

  結果他在1996年時被選上了影集版《史密斯任務》中的史密斯太太,雖然和電影版的安潔莉娜裘莉比起來有些小輸,但在當時造成了他的名氣暴漲,不過那部戲最後只撥出八個禮拜後就被腰斬了,因為收視率太差哈哈。之後他在超長壽影集《急診室的春天》的第三季時客串演出,擔任了第三季完結時最後收尾高潮戲碼的重要腳色,因為他演的實在太好的關係,也頗具有觀眾人氣,因此製作群們要求他回到劇中並且擔任班底腳色,也因此他就在影界中站穩了腳步。

  推薦作品有梅爾吉勃遜的《危險人物》、強尼戴普的《秘窗》、人皇維哥的《暴力效應》、尼可拉斯凱吉的《世貿中心》。

 

 

無雷影評

  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2007年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的校園槍擊案件,在那個案件中包含兇手在內總共死了33人並有17人受傷,一度成為國際性話題。而導演古蕭的親友中就有一位是其中之一的喪生者,這也使得他產生想拍這電影的念頭,也因此一名編舞家就這麼跨足到電影界當導演,而他也就只拍過這麼一部電影而已,沒想到他竟然拍得這麼好,不論是電影從頭至尾的分場和分鏡,甚至是整部電影的氣氛都掌握得很好,尤其是中段夫妻兩人吵架一鏡到底的橋段,不僅看出麥可辛和瑪莉亞貝蘿的高超演技,更看出導演古蕭將編舞的視覺設計絕妙利用在攝影分鏡上得出色功力。

  而本片雖然是利用槍擊案件的題材,但它的焦點卻是放在家庭上,也是反映出近來不負責任父母越來越多的現象。

  碰到了問題總是選擇逃避,將自己視為世界悲劇的中心主角看待,總是想著要過更美好的生活,又總是認為自己付出得最多於是想獲得更多,漸漸變得事不關己家庭變成「有機連帶」系統,搞得各自分工互不關心,撐不下去了,就自私的各分東西。在開放的美國社會當然會以追求自己的幸福為主要價值觀,但對於家庭子女所造成的後續影響卻是難以預料的難題,有些人因此得到婚姻陰影,有些人的人格除了問題,有些人則像是電影的孩子一樣,怒氣無處可洩,在漠不關心的家庭環境中成為了一顆未爆彈。即便電話總是連環摳,三餐仍會問暖,但只要沒搞清楚子女們內心的感受之前,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會成為無謂的壓力。

  導演選擇了和真實事件不太一樣的結果,他讓槍擊犯的人種變了,也讓視點變了,更讓看待的問題也變了,在某種方面來說他是療育了自己,也給予了旁觀者們另一個應該注視的角落。

 

  總結,是一部探討家庭關係的電影,也可以站在「加害者和被害者」的角度去看待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但既然我們選擇了這部極富內心省思的片子來看,當然是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告訴各位讀者,當然你並不一定要同意我的說法,也理所當然可以反駁我,我只是藉由電影發表我的想法。

  首先我想聊聊媒體未審先判作風,這點就夠講很長了。

  不論是哪個國家的法律都有「推論無罪」,只要還沒有確切證據出來前,檢方只能暫時拘留而不能直接判刑,於是乎嫌疑犯具有和公民相等的自由與權利。但當媒體爆出仲丘案加上一些鄉民的爆料之後,那些嫌犯們早就不是嫌犯了,他們已經是公民們眼底下的犯人,這樣講大家好像不能理解我的說法,又覺得我是在袒護他們,但如果我們跳脫這個案件,單單就講「有個人殺了一個人」這樣呢?家如你是嫌疑犯但你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你是否能忍受記者們纏著你的父母不放?又能忍受弟妹或是和自己有關的人去上學時被投以「同謀者」的眼光?再回到仲丘案,我絕對不忍心去想像那些嫌疑犯們的家屬都遭遇到怎樣的對待。而又假如,他們真的無罪,那該怎麼辦?這期間所受到的傷害,又要判誰維加害者才好?

  在片中也是一樣的,媒體持續撥放槍擊犯在犯案前錄下的影片,那人憤怒、困惑、失去理智,於是他成為了大家口耳相傳的惡魔,但只有他的父母知道他很一定很痛苦,也只有他父母身邊的友人、甚至是他們藏身的旅館主人知道,那只是不幸失控的一面。即便名嘴們(美國也有啦,別總是台灣怎樣怎樣的)如何述說著撒旦理論,卻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唯獨煽動仇恨心態繼續看著收視率水漲船高而沾沾自喜。

  但那又該怎麼辦?當他成為嫌疑犯的那霎那,黑色墨水就已在宣紙上暈開了,只不過媒體有責控制這現象,不該讓它失控、造成二度傷害,並有權將真相告訴給所有人,而非只針對「憤怒群眾」餵食。

 

  接著是有關槍枝管制。

  在美國其實槍擊案件頻傳可以說是國際特產了,而國際間也總是認為美國的槍枝文化是最大的惡因,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說給點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的資訊,兇手是韓籍持有美國綠卡的留學生趙承熙,如此一來便有兩項重點出現了,一是維吉尼亞州的永久居民(既持有綠卡的非公民)是不可購買槍枝的,二是犯人是在韓國長大並不受美國槍枝文化薰陶,於是那些反對美國槍枝文化的人的論點不攻自破。

 (圖為2007年槍擊案犯趙承熙本人)

  又或者我們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假如校園中某個教師具有持槍執照並且有隨身持槍械的習慣,是否,是否槍擊案就不會因此擴大,而會在那名持槍老師的手上結束?而這場事件只會製造一位英雄和一位精神失常的患者,並不是33名死者和17名傷者的悲劇?那麼,究竟槍枝文化在美國是好還是壞?

  美國是一個大熔爐,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在美國找到,而且美國綠卡也頗好拿的,他們一直以來也對於移民到持著寬鬆的限制,因為他們的開放觀點和進步的國際價值觀史的ㄊ們的社會非常多元,但也相對的各種文化衝突也會在當地產生,一些在其他國家不會遇到的問題也會在美國發生,就包括黑幫文化、毒品流線等等幾乎會以美國為最大流通市場,於是乎究竟它們的槍擊案是因為對槍枝的管理不當還是因為人文複雜的關係,便很難說得清,只不過人們習慣了1+1=2的思考,於是有槍擊案發生,自然就會和槍枝管制畫上等號。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槍擊案中所使用的槍枝,有96%以上都是走私槍械,而再回頭看看槍擊未遂的案件或是重型案未遂,大部分都是因為兇手遭遇到具有持槍執照和購槍保護自己的公民。

 

  「As the boy and girl ran out from their station wagon the beach was happy.  It was happy to have their small footprints upon it.  It was happy to have holes dug with plastic shovels.  It was even happy to have paper wrappers blowing about after they'd gone.  But the beach knew that there would no longer be this to look forward to.  No more careless play, only lonely snowfalls to mark the beginnings of an endless winter.  The beach loved the boy and the girl though it had no way of telling them.  And it knew that this was their last time together.  Things would be different from now on.  They didn't know if they would be better or worse but for certain thigs would change.」

 

 

 

  放上片尾曲

  AnnMarie Milazzo - The man in the moon

 

 

 

 

 

 

 

 

 

(圖片取自IMDb、開眼電影)

 

 

 

 

 

 

 

 

 

延伸閱讀

《放浪青春 Spring Breakers》(2012)|美 

《俺俺:33個我 オレオレ》(2013)|日 

《第七日的奇蹟 ひまわりと子犬の7日間》(2012)|日 

《幸福特快車 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2011)|日 

《美國超人夢 Bekas》(2012)|瑞典|伊拉克|芬蘭 

《長頸鹿女孩 Kebun binatang》(2012)|印尼|德|港 

《冠軍老爹 World's Greatest Dad》(2009)|美 

《末路車神 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2012)|美 

《跨越世紀的情書 The Words》(2012)|美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 北のカナリアたち》(2012)|日 

arrow
arrow

    壕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